位置:首页 >  知识藏馆 > 正文内容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人才培养需经师亦需人师

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好东西。我认为最好的事情是“老师容易遇见,老师难遇见”的想法。也就是说,“教师”和“教师”是统一的。只有“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只有“教师”和“教师”才有资格。也就是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和“做事”。

■我们的记者王志康

自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4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许多成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如何解决当前的许多问题?面对未来,高等教育将谱写什么新篇章?

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顾。

40年来,积累了大量中高端人才。

《中国科学报》:在过去的40年里,无论是从发展速度还是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在此期间,中国高端人才培养领域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顾:高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在最初的20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相对稳定。高速发展主要发生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

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然而,根据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2017年国家教育发展统计公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据估计,再过两年,我国将跨入大众教育阶段。事实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定了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现在,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50%,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从全球来看,没有一个国家经历过这样的发展过程——在20年的时间里,它从精英教育的中端经历了大众教育阶段,然后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规模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

中国科学新闻:你认为40年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什么?

顾:从现在开始,中国高等教育40年来最有价值的成就是从一个人口和资源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它解决了一个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中高端劳动力短缺。

如今,人们可能对“中等收入陷阱”并不陌生,但当中国在1999年开始扩大高校招生时,这个术语并没有出现。目前,从全球来看,中国拥有最大的中高端劳动力储备,这不仅使中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归根结底,中国其他行业的中高端劳动力供应正在增加,而不是在寻找中高端劳动力的行业。应当指出,培养中高端劳动力至少需要15年,而产业升级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育不能提前发展。当产业结构升级时,必然会出现中高端劳动力供给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使我们拥有了相对丰富的中高端劳动力供给,为中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了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同时,中国高等教育虽然高速发展,但并没有走上依靠发展的道路,而是独立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这对未来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事实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发展,另一种是依赖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从发达国家进口,依靠外国培训获得他们需要的任何高端人才,因此无法形成自己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这样,就不可能走出发展的困境,最终形成一个适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应合理考虑

《中国科学报》: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的40年里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大学生做高中生做的事,研究生做大学生做的事”就是一个例子。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顾:高校扩招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不大,质量在不断提高。高校扩招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然而,平均质量下降也是事实。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对待。

例如,10,000名被选中跑马拉松的人跑得非常快。目前有5万人在跑,因为基数增加了,平均水平肯定会下降,但这5万人中至少前10万人的水平不会比以前的1万人差。

我们也应该知道,现在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要求一个统治者来评价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大学的质量。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对高校质量评估进行分类和分层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所谓质量主要是与培训目标相一致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所有的学院和大学都是一个衡量标准。

如今,我国已经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并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数量。目前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尽可能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职业和应用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已经明确了大学的办学方向。一些是面向研究的,一些是面向应用的,质量评估标准是多样化的。

每个人都慢慢意识到不可能有同一个学校。不要用尺子量它,这是不现实的。因此,谈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人才评价质量的多样性亟待解决。

《中国科学新闻》:是什么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平均水平的下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顾: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上在提高,但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因为它不仅关乎现在,也关乎未来。

人员培训质量平均水平的下降可以说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原因之一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个原因是专业结构受现有学科目录的制约,不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时调整。

正如我在本世纪初所说的,中国高等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师资建设。现在,这个观点仍然是正确的。

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除了加强自上而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外,还应该给高校一定的宽松环境,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教育部门也应该给予指导性的管理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管理方法。

事实上,目前教育当局采用了许多强制性管理方法,例如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取消和增加,什么可以申报和批准,等等。这需要纠正。

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包括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还应制定中国人才结构未来变化的计划,强调就业结构的预测。这样,高校就可以相应地制定更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跟风,突出体现不同学校特色和优势的高素质人才。

理想的人才应该是负责任的和共同负责的。

中国科学新闻:你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未来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顾: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理想人才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培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这不是对个人前途的判断,而是对国家责任和责任的判断。培养精英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期望。事实上,这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遵循的一个理念。

然而,从目前来看,我们在这两个领域的教育相对缺乏。例如,一些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没有提到多少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们应该知道,只有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贯彻到底。

因此,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到他们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天,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应该贯穿于教育之中,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中国科学报》:具体来说,应该如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顾: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生要德、智、体、艺全面发展。重点是责任和责任。更具体地说,就是要修身养性,要把“道德”放在“修身”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来考虑,而不是把两者分开。

过去,当我们谈到“道德教育第一”时,我们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事实上,没有智慧、体格、美貌和劳动,“道德”就不可能是“第一”。哈立德·庶人强调道德教育应与教育的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相结合,并强调全过程和所有人员。现在缺乏的是这个“过程”和“环节”的协调和统一。有些教师认为教授好专业课就足够了,但应该注意的是专业课也应该包括责任与教育,即把德、智、体、艺、劳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好东西。我认为最好的事情是“老师容易遇见,老师难遇见”的想法。也就是说,“教师”和“教师”是统一的。只有“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只有“教师”和“教师”才有资格。也就是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和“做事”。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增强他们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当代教育实录

为零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咨询。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